匿名
未登录
创建账号
登录
华人百科
搜索
查看““从二战硝烟中走出的青田皮箱”——一段华侨坚韧历史的见证”的源代码
来自华人百科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页面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从二战硝烟中走出的青田皮箱”——一段华侨坚韧历史的见证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涉侨文物:海外华侨历史的窗口''' === 一只满是岁月痕迹的皮箱,成为此次“侨文物会‘说话’”专题的主讲人。这只皮箱来自青田县油竹街道东堡村的刘鸿标,他在二战前后旅居意大利,从事皮革生意,皮箱上还清晰标记着“第十八组刘鸿标”的字样。通过它,串联起了青田华侨在战争与创业夹缝中生存的历史。 === '''青田华侨的意大利生存之道''' === 刘鸿标1935年前往意大利,利用皮革工厂的边角料制作皮件,和其他青田华侨一起在夹缝中谋生。他的账本详细记录了许多青田华侨的名字,展现了华侨群体间的商业合作与互助。然而,二战爆发后,意大利华侨的生活陷入困境。根据研究资料,有200多名华侨被集中关押在依索拉·格兰莎索镇的教堂等地,部分人白天被迫劳动,夜晚则被监禁。刘鸿标的记录中提到自己在子弹横飞下九死一生,侥幸生还。 === '''战后遣返与重建之路''' === 战争结束后,反法西斯同盟解救了被困侨胞。1945年,部分华侨生活在罗马的难民收容所内,约400人请求政府援助并陆续回国。刘鸿标于1946年搭船从意大利返回上海,成为遣返回国的600名华侨之一。战后,根据赔偿协定,中国华侨每户可获得15万至30万里拉的赔偿,部分华侨利用这笔资金回到意大利重新创业。刘鸿标便是其中之一,他在米兰华人街经营皮革生意,并获得了相关许可证。 === '''华侨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 二战后的米兰华人街(Via Paolo Sarpi)从一个种植洋葱的农舍转变为繁盛的华人商业区,许多青田华侨从事皮革加工、军用皮带制造等工作,为战后重建贡献力量。同时,这条街还与中国商人早期参加世界博览会的历史紧密相关,成为展示华侨拼搏精神的重要地标。 === '''侨史的延续与展示''' === 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将包括刘鸿标皮箱在内的文物,分为“青田商人”和“撤侨行动”等版块展出。账本、证件、撤侨名单等文物不仅记录了战争期间华侨的坎坷经历,也展现了他们战后重建家园的毅力与贡献。这些文物串联起了青田华侨从世界博览会到战争岁月、再到战后复兴的完整图景。 通过一只皮箱,展览再现了青田华侨从战争中走向复兴的动人历史,也提醒着我们铭记侨胞们的坚韧与奋斗。
返回
“从二战硝烟中走出的青田皮箱”——一段华侨坚韧历史的见证
。
导航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