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未登录
创建账号
登录
华人百科
搜索
查看“开普契约华工”的源代码
来自华人百科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页面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开普契约华工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英国统治时期开普殖民地的契约华工。由于缺乏廉价劳工,开普英国殖民当局极力主张引进中国廉价劳工。1804年,开普殖民官吏约翰·巴劳(John Barrow)建议引进1万名中国农民到开普殖民地,并给与他们自由土地以生产农产品,供应地方市场和出口需要。但无结果。随后几年中,近50名中国工匠抵达开普。1815年,船长哈林顿(Capt.T.T.Harrington)引进23名中国工匠到开普,为他在开普西蒙斯敦(Simonstown)的锡福斯(Seaforth)建造住宅和庭园。翌年4月,哈林顿又从广州为开普殖民地政府引进25名华工(12名泥瓦匠、2名工头、10名木匠和1名画匠)。规定契约期限3年,每月工资8西班牙银元,包吃包住。他们在西蒙斯敦等地建造英国小教堂的钟塔和木制钟楼等建筑物。直到1822年仍有10名契约华工在开普工作。还有若干契约华工从圣赫勒拿(St.Helena)被引进开普殖民地。这些契约华工对开普殖民地的开发作出一定的贡献。<ref>Melanie Yap & Dianne Leong Man, Colour, Confusion & Concessions: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outh Afric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6.</ref> 参考资料<br> <references/>
返回
开普契约华工
。
导航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