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未登录
创建账号
登录
华人百科
搜索
查看“温州市侨情”的源代码
来自华人百科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页面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温州市侨情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部,是浙江省侨乡之一,也是全国侨乡之一。早在北宋时期就有温州人移居海外。宋咸平元年(998),温州人周伫随商舶到高丽(今朝鲜、韩国),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王德用移居交趾(今越南),南宋末永嘉薛氏移居真腊(今柬埔寨),南宋末代宰相陈宜中,抗元兵败避居暹罗(今泰国)。因明代温州沿海长期受倭寇侵扰、明末战乱和清初“海禁”所阻,温州人移居海外人数较少。鸦片战争后,道光二十七年(1847)至同治五年(1866),洋人到平阳县招去十几人,经澳门送至古巴哈瓦那当苦力。此后也有少数温州人赴南洋或欧洲谋生。20世纪初叶,出洋谋生人数渐多,先后出现3次“移民潮”。第一次在一战后到20年代初,温州、处州(今丽水)贫苦山区农民5000余人去日本做苦力和行商小贩;第二次在30年代中期,温州许多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流向南洋群岛和欧洲;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90年代初,温州掀起第三次“移民潮”,至1995年止温州约有25万人移居世界60个国家和地区,移居欧洲各国者占多数,其次是美洲、东南亚和东北亚,其中美国5万人,新加坡1万余人,日本数千人。 早期出国的温州华侨,大都是商贾和高级文化人士,如周伫、王德用;鸦片战争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出国人员大多数为贫苦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文盲和半文盲占多数,他们为生活所迫出国当苦力、行商小贩,在国外的生活和处境异常艰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仍留居国外的温州华侨,不少人创办自己的皮革工场、中餐馆等行业;60、70年代多数老华侨把在国内的子弟和直系亲属接到国外,协助或继承自己的家业。不少华侨经过艰苦创业、发财致富,已成为中小企业家。新中国成立后移居海外的华侨,一般文化素质比老华侨高。据温州市有关部门统计,获博士、硕士学位有二三百人,而其中在国外任高级职务的人数渐多;另外,温州华侨的职业向多元化发展。温州华侨在国外遵守所在国法律,勤俭奋斗,团结互助,爱国爱乡,频频投资捐资,为祖国和故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ref>温州华侨华人研究所编:《[[温州华侨史]]》,今日中国出版社,北京,1999年。</ref><ref>[[王春光]]著:《[[巴黎的温州人]]》,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2000年。</ref> 参考资料<br> <references/>
返回
温州市侨情
。
导航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