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侨情:修订间差异
(建立内容为“晋江市于唐开元八年(720)从南安县析出置县,因地处晋江下游,以江命名。1951年市区设立泉州市后,县治迁往青阳镇。1992…”的新页面) |
无编辑摘要 |
||
第24行: | 第24行: | ||
参考资料<br> | 参考资料<br> | ||
< | <references/> |
2021年11月29日 (一) 10:13的最新版本
晋江市于唐开元八年(720)从南安县析出置县,因地处晋江下游,以江命名。1951年市区设立泉州市后,县治迁往青阳镇。1992年5月1日撤县建市。全市土地总面积640平方公里,1994年末总人口96.35万余人。全市划分为15个镇。
晋江市三面临海,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晋东一带为冲积平原外,其他地带均为丘陵起伏。海岸线漫长曲折,港湾多,大小岛屿有150个,是福建省主要渔业产地之一。矿产资源主要有高岭土、铁砂、花岗岩石、贝壳等。
晋江市华侨出国历史,可追溯到东晋、隋唐、五代。当时有一些商人出洋经商。宋元时期泉州港成为中国对外通商的大港之一,到海外经商的侨商增多。鸦片战争后,出国到海外谋生的人更多。该市1994年有海外华侨华人110多万人,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0%在菲律宾。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的经济建设发展迅速。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120.65亿元,比上年增长69.4%。工农业总产值187.60亿元,增长52.2%,其中农业总产值13.32亿元,增长12%,工业总产值174.28亿元,增长54.7%。财政收入4.36亿元,增长24.2%。农民人均纯收入3358元,增长36.8%。经济实力名列全省“十强”县(市)榜首,荣获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荣誉称号,全市15个镇中有13个镇工农业总产值超3亿元,其中6个镇超10亿元。青阳、陈埭超20亿元。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粮食总产量15.05万吨,增长18.5%;水产品总量10.29万吨,增长24.2%,创历史最高水平。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总产值192.80亿元,比上年增长57.6%,其中工业总产值169.87亿元,增长55.1%,乡镇企业总数达10995家,固定资产60亿元。
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64家,总投资37.96亿元,合同外资3.7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1776家,总投资143.33亿元,合同外资20.45亿美元;已投产外商投资企业1028家,产值80.3亿元,增长114.5%。
晋江被评为“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经济十强县市首位。
晋江市充分发挥侨的优势,大力引进侨资外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加快经济建设。该市三资企业从1984年起步,至1997年全市累计已批准三资企业2330家,总投资人民币229.05亿元,其中外商实际到资17.3亿美元,已开业投产的有1554家,全年实现产值人民币168亿元,其中出口值8.2亿美元。三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
晋江市于1979年创办全省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至1997年累计已与外商签订来料加工装配合同2.1万多份,先后创办加工装配企业4千多家,引进技术设备4万多台(套),实收工缴费3960多万美元。
晋江市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从1979至1997年,全市累计出口商品总值达人民币353.13亿元,比前20年增长440倍。1997年全市全社会商品出口总值达人民币101亿元,是1978年的476倍。
晋江市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之冠,成为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行列。1991年居第55位,1994年跃居第15位。
1979至1997年晋江市海外乡亲捐赠公益事业的资金达10.188亿元,其中教育5.2857亿元,占总捐资额的51.88%;道路交通、市政建设等捐款1.9047亿元;创办文化、卫生等社会福利事业1.0821亿元,扶持工农业生产的捐赠1155万元。[1][2][3][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