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苇华:修订间差异
来自华人百科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3行: | 第3行: | ||
纽约“9·11”事件之后,陈苇华离开了新闻界,全职从事文学创作。她先后完成了《[[迟来的春天]]》及《[[从珠江畔到哈逊河边]]》两书,总共百万字。 | 纽约“9·11”事件之后,陈苇华离开了新闻界,全职从事文学创作。她先后完成了《[[迟来的春天]]》及《[[从珠江畔到哈逊河边]]》两书,总共百万字。 | ||
陈苇华由2020年1月1日开始,花费七个月时间编撰了这本《[[华埠英雄谱]] | 陈苇华由2020年1月1日开始,花费七个月时间编撰了这本《[[华埠英雄谱]]》,通过200多张照片,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纽约华埠的华人,建设了一个繁荣安定的华埠,这些华人都是华埠的英雄。2021年2月至5月,陈美瑛和星岛日报前新闻记者何静儿,以及成衣纺织联会工会的会刊编辑梁雁,又将此书翻译成英文,让后代华人了解前辈的挣扎与奋斗<ref>陈苇华《华埠英雄谱》[http://www.uschinapress.com/static/content/HS/2021-06-13/853628507572674560.html 新书发布 200多幅照片为上世纪90年代纽约华社历史存证] 桥报网 2021-06-13 </ref>。 |
2021年6月30日 (三) 15:45的最新版本
祖籍广东南海。移民美国后长居纽约四十年。在纽约完成了“东亚研究”专业,取得了学士学位。后进入研究院,两年后又获得人文硕士学位。陈苇华毕业后在华文报社当新闻记者长达10年,为争取华人在美的权益作出了详实的报道与积极的贡献。
纽约“9·11”事件之后,陈苇华离开了新闻界,全职从事文学创作。她先后完成了《迟来的春天》及《从珠江畔到哈逊河边》两书,总共百万字。
陈苇华由2020年1月1日开始,花费七个月时间编撰了这本《华埠英雄谱》,通过200多张照片,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纽约华埠的华人,建设了一个繁荣安定的华埠,这些华人都是华埠的英雄。2021年2月至5月,陈美瑛和星岛日报前新闻记者何静儿,以及成衣纺织联会工会的会刊编辑梁雁,又将此书翻译成英文,让后代华人了解前辈的挣扎与奋斗[1]。
- ↑ 陈苇华《华埠英雄谱》新书发布 200多幅照片为上世纪90年代纽约华社历史存证 桥报网 202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