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曾

来自华人百科
李石曾 (李煜瀛) (1881 - 1973)

李石曾(1881年5月29日-1973年9月30日),名煜瀛,字石曾,以字行,笔名石僧、真民,晚年号扩武,河北省高阳县人,中国社会教育家,故宫博物院、中法大学创建人之一。

人物生平[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出身[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李石曾出生于晚清的一个显宦之家。其父李鸿藻在清同治年间曾任军机大臣,是以保守著称的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石曾是李鸿藻的第三子,6岁即熟读诗书,15岁从京城名儒齐禊亭习汉学,积累了深厚的国学根底。

赴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02年,李石曾随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国。在巴黎,李石曾入蒙达顿农校学习,毕业后又入巴斯德学院及巴黎大学学生物。1906年,他和张静江吴稚晖等人在巴黎组织了“世界社”,宣扬无政府主义。同年,经张静江介绍,李石曾加入同盟会巴黎分会。

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西郊创办中国豆腐公司,以机器新法制豆腐,因而获得豆腐博士的雅号。
1911年李石曾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在天津,他和黄复生等组织了京津同盟会,出版《民意报》,在北方宣传和组织革命。
1912年李石曾和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创立留法俭学会。
1913年初,首批由俭学会资助的30名学生赴法,李石曾安排他们进入巴黎南郊的蒙达学院。二次革命失败后,李石曾避往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北方陷于战火之中,中国的俭学生大都避往法国西南部,一进生活无着,处境艰难。
1914年李石曾与蔡元培、汪精卫等组织了留法西南维持会。
1915年6月,李石曾援引豆腐公司的成例,和蔡元培等一起组织勤工俭学会,号召留学生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用自己的劳动收入来维持生活和学业。
1917年李石曾应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北大生物系教授。他一边教书,一边继续为赴法勤工俭学奔走。他和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
1917年,他在高阳县布里村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留法工艺学校。同时,李石曾还在保定育德中学附设了留法高等预备班。这个班的设备好,教师水平高,是向法国输送留学生最多的预备班。 1918年,北京成立法文专修馆,李石曾任副馆长并亲自授课。由于赴法学生与日俱增,华法教育会应接不暇,心系勤工俭学事业的李石曾再度到法国,亲自为学生们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经济萧条,大批工人失业,许多中国留学生也无工可做,陷入困境。李石曾利用自己和法国官方及教育界人士关系,多方奔走,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工作。
1920年,李石曾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同年,他得到孙中山和广州政府的经济支持,在法国建立里昂中法大学

国民党元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李石曾和吴稚晖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了末代皇帝溥仪出宫。11月5日,李石曾以民间代表身份参与其事,出任故宫财产清理保管委员会主席。
1926年,张静江和蔡元培也入选监委。李、吴、张、蔡四人因关系密切,并称国民党四大元老。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李石曾任院长。
1927年4月,李石曾与吴稚晖、张静江等人多次开会密谋,鼓动和支持蒋介石反共,“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石曾又全力支持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1928年9月,应张孝若之邀任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首席校董。
抗战期间,李石曾在欧美从事外交活动。1948年他回国任总统府资政,1949年以后去瑞士。
1956年,李石曾定居台湾,1973年9月30日逝世, 终年92岁,葬于台北阳明山。

主要贡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著作[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石僧笔记》
  • 《扩武自述》
  • 《石僧随笔》

外部链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法大学校史

原文链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百度百科 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