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加者

来自华人百科
林加者

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林加者是法国最具影响力、历史最悠久的华人社团“法国华侨华人会”会长,因该社团主要由温州籍华人组成,在许多人眼里,林加者俨然成了“温州人”在法国的“带头人”。他在法国出生,却在温州长大;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 亲是法国人;他会讲地道的法语,但也能说一口流利纯熟的温州话;他长了一张高鼻深目的洋面孔,但在内心却从未忘却自己是中国人。 温州人以其敢闯敢拼的精神在世界上赢得“东方犹太人”的称誉。说起温州人,就不能不提到法国首都巴黎,这里“驻扎”着海外最大的一支“温州军团”。说起巴黎温州人,最具名望者当属知名侨领林加者。日前,记者经多方打听终于与他取得联系。他听说记者也是温州人,便欣然接受了采访。或许这是林加者第一次用家乡话接受采访,我们的对话如同聊家常,气氛轻松而亲切。在这融洽的气氛中,林加者毫无保留地向记者叙述了自己的坎坷身世。 他有“法国妈妈”,也有“中国妈妈”,但他并没有得到双重母爱。

童年磨难[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7年,林加者的父亲林永迪离开老家温州瑞安县丽岙农村,远渡重洋到法国谋生。凭着温州人特有的聪明和韧劲,林永迪不仅迅速在商界站稳脚跟,而且与美丽温柔的法国女郎戈凡·艾德蒙喜结良缘。1947年,他们幸福的家庭因林加者的呱呱坠地而更加美满。如果不是林永迪在这个时候因思乡心切而决定回国发展的话,林加者可能如普通法国人 一样平静度过一生,但这“衣锦还乡之旅”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凭借在法国的10年积累,林永迪在老家购置了60亩田地、盖了两座气派的楼房,还在温州城里开了一家布厂,小日子过得殷实富裕。戈凡·艾德蒙也逐渐适应了新环境,在相夫教子之余还给林家添了一个千金。 不久,林家遭遇变故。1949年,戈凡·艾德蒙被迫返回巴黎。她原本希望将一对儿女都带回法国,但林加者的爷爷说什么也不让惟一的孙子离开自己。无奈之下,孝顺的林永迪只得哄骗妻子带女儿先赴法,称自己在说服老父亲后再带儿子与妻女团聚。不料,这一别就是漫长的15年。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林加者只上了两年小学便被迫辍学,不到10岁就干起了放牛、砍柴、割稻等体力活。艰苦的体力劳动磨练了林加者的毅力和意志。 当然,对缺少关爱的少年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想妈妈”。林加者从小就知道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不仅有“中国妈妈”,也有“法国妈妈”,但两个妈妈并没有给他双重母爱,反而使他成为一个“多余的人”。直到1964年中法建交,林加者才终于有机会重返出生地,与母亲及妹妹团圆。 有两个条件决定了他的成功,一是温州人敢闯敢拼的精神,二是语言过关扫除交流上的障碍。

少年敢拼[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初到法国,林加者对新环境并不适应:生身父母虽然再度相逢,但都各自另有新的家庭,夹在中间的他只能从双方得到些许帮助;不懂法语使他在法国社会寸步难行,连与亲生母亲的沟通都要借助手势和别人的翻译,个中滋味非常人能体会。为了居留方便,他听从母亲的劝告加入法国籍,但一直珍藏着中国护照。 一年半后,林加者应征入伍,当了18个月的兵。对于这段经历,林加者认为“非常有益”。他说,行伍生活虽然累,但却使他有机会广泛接触法国人,也训练了语言。一年半后返回巴黎时,他完全变了样,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具备了融入法国社会的能力。 退伍后,林加者决心白手闯天下,从巴黎拉丁区一家小饭馆开始自己的创业历程。后来,在岳父的支持下,他于1970年2月在巴黎市中心华人聚居的庙街开了一家批发店,专批围巾、手套和领带。这是温州人在巴黎的第一家批发店。由于资金缺、名气小,没有什么客人上门订货,林加者于是开创了中国人在法国“巡回送货”的先河。所谓“巡回送货”,就是林加者常年开着他那辆破旧的货车沿法国各边境省份巡回转圈,以低廉的价格亲自把货送到客户手上。 林加者一年中有大半年在外进货或送货。法国是个多山国家,当时又没有高速公路,常年开一辆破车经受山路颠簸之苦绝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但林加者咬牙坚持下来。吃不起饭馆,他喝凉水啃干面包;错过旅馆,就在车上凑合一宿。就这样,他整整在外奔波了5年。5年后他不仅开了第二家批发商店,还成立了自己的服装进出口贸易公司。 十余年间,林加者从一无所有到家财万贯,世事变化令人感慨。回忆这段经历,老人认为有两个条件决定了他的成功,一是温州人敢闯敢拼的精神,二是语言过关扫除交流上的障碍。 林加者身上流淌着中法两个伟大民族的血,爱法国也爱中国是他的人生理念。

洋面孔中国心[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林加者的父亲是瑞安丽岙人,母亲是法国人。但是他总说:“我有两个母亲,生我的母亲是法国人,养我的母亲是中国人。”这个关于他的身世的故事,还得回溯到50多年前。   那是1947年,他的生母,一位18岁的法国女性,怀抱才几个月的他,跟随自己的中国丈夫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南方县城瑞安。这位18岁的法国女郎善良温柔,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本来是要在中国与丈夫白头偕老的。可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中国又处于内战的纷乱,法国的领事馆再三催促法籍人士回国,年轻的异国姑娘出于无奈,只好决定带孩子离开中国。可那时,林加者的爷爷说什么也不让儿媳把他唯一的孙子从身边带走。孝顺的儿子只好劝说妻子,让她带着到中国后所生的小女儿先回法国,他自己则要等到说服父亲后再带上儿子去法国跟她团聚。就这样,林加者的生母带着女儿先回了。可谁能料到,这一别就是15年。   15年后的1964年,林加者来到法国,与分别了15年的母亲和妹妹团聚。在中国时,由于家里弟妹多,负担重,他过早的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只念了两年书就辍学了。到法国后,他拼命地学习,学法语,学技术,就连中文也是那个时候忙里偷闲时学的。年轻加上聪明好学,林加者在法国很快就站住了脚,并慢慢地发展了自己的事业。接着,他和父亲把在中国养育他十几年的养母及弟妹也一个个接到法国。由于他待人真诚踏实,弟妹们很敬重他,不仅一家人非常团结,就是同乡们也都对他十分友好。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仗义,肯帮助人,朋友有困难他总是尽力相助。   经过多年的奋斗和努力,林加者现在已在巴黎拥有自己的服装、服饰工场及进出口公司。他曾被当地的旅法侨胞推选为法国华侨华人总会第一副主席;2001年华侨华人总会改选,他受到大家的推选,担任了主席。由于多年来为侨团所作的贡献,他受到法国侨界的一致好评。   林加者虽然在法居住多年,可对家乡的热爱从未减少。从外表看,他像是法国人,但是他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却 比一般的中国人更中国化。身在异乡的他,心里却一直挂念着祖国和故乡的现代化建设。多年来,他曾为温州的许多项目,如瑞安的华侨饭店、丽岙的学校、自来水工程、仙岩风景区和温州的房产开发等捐资、投资,其目的就是一个,就是要想办法把“在国外挣的钱花在家乡的建设上”。   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也强调孩子一定要学习中国文化。他对孩子们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精髓是任何民族都无法代替的,你们现在有条件了,一定要学好中文。”他的两个女儿在法国出生和成长,现在都已大学毕业,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的大女儿在他的安排下到北京工作,现在是法中友好协会驻北京办事处的成员,从事中法两国的文化、商贸交流工作。   林加者说:“我所经历的人生,有泪水也有欢笑。泪水净化我的心灵,使我懂得怎样做人,使我变得坚强和富有同情心;欢笑则代表我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表示欣慰和对生活的感激。有过我这样生活经历的人,会更珍惜友爱和亲情。所以我不管走到哪,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我小时侯在那里有过艰苦生活的丽岙,现在我有条件了,每年我都有回来看看,尽可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原文链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