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

来自华人百科

归国华侨,简称归侨,是指原本定居在海外的中国公民,在特定历史、政治、经济或家庭原因下,返回中国长期定居的人群。这一群体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带回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理念,也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历史背景

自19世纪中叶起,随着中国社会动荡和海外劳工需求的增加,大量中国人远赴南洋、北美、欧洲等地谋生。他们多数成为侨民,后来逐渐在海外落地生根。但随着国内局势稳定、国际形势变化或个人原因,不少华侨选择回国定居,形成了归侨群体。

比较显著的归侨潮出现在以下几个时期:

  •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多次鼓励海外华侨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很多原在印尼、缅甸、越南等国生活的华侨在当地遭遇排华政策,纷纷选择回国,定居于福建、广东、海南、云南、广西等地。
  •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策逐渐开放,不少华侨回国探亲并最终选择归国创业或安度晚年。

归侨与侨眷的区别

归侨是指本人曾在国外长期定居,并已回国定居的中国公民;而侨眷是指归侨在国内的亲属,如配偶、子女、父母等。他们虽未在国外长期居住,但与海外有密切亲属联系,因此在相关政策中也被纳入照顾范围。

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归侨和侨眷的权益保障。各级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如侨务办公室,以及归国华侨联合会(侨联),专门负责相关服务和政策落实。主要扶持政策包括:

  • 安置住房和就业
  • 教育照顾(如华侨子弟学校加分政策)
  • 社会保障与医疗支持
  • 协助解决涉外婚姻、财产继承等法律事务

部分省市,如广东、福建、云南等,还设有专门的华侨农场,集中安置归侨并为其提供工作和生活保障。

归侨的贡献

归侨带来了海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文化理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突出:

  • 经济建设:许多归侨创办实业或在经济特区投资设厂,推动了地方发展;
  • 科技教育:不少归侨科学家、教师投身教育事业,如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数学家华罗庚等;
  • 文化传播:归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增强了国际理解与友谊。

相关机构

  • 中国侨联:全国性群众组织,致力于维护归侨侨眷权益,推动华侨事务发展。
  • 地方侨联侨务办:在省、市、县各级设有侨联和侨务办公室,直接服务于归侨群体。
  • 华侨大学与暨南大学:两所著名的“华侨高等学府”,专为港澳台侨及海外华人服务。

当代发展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归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一些原先旅居海外的华人科学家、企业家和技术人才,通过“归国创业”“引才引智”等形式回到中国,为国家发展注入新动力。与此同时,新一代华侨与归侨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体现出更加开放、互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