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法华人沧桑录

来自华人百科

旅法华人沧桑录》,是作者柳门先生拟题撰写于三十年前,虽然是旧时文章,但作为记述历史的文字,自有其价值与意义,不受时日影响。柳门先生的文章翔实地、有考据地叙述了早期来法国的华人概况,是弥足珍贵的史料,也是对作者的怀念!

柳门是笔名,原名周庆陶(已故)。他是一位翻译家、新闻工作者、语言学者。周先生祖籍广东省,出生于北越南海防市,他精通中、英、法语文,也懂俄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周先生还谙识少为人知的“世界语”呢!

周先生虽在法国大学教书也很关心法华社群动态,生前时常参加侨社活动。

周庆陶先生 (已故)

根据法国的资料记载,第一名华人抵达法国是十七世纪路易十四王朝盛世的时代。那是1684年,由库泊列神父引领到宫廷去觐见路易十四国王。在当时,凡尔赛宫里引起了一番热闹的景象。从那时候起,来自中国的丝绸织品、棉麻布匹、壁饰挂毯、中国式桌几陈设、瓷器、漆器,乃至珍珠玛瑙等,都变成了盛极一时的巴黎王室贵族、富户人家争相购买的珍品。

从十六世纪开始,葡萄牙、荷兰已经着手募集华工去开发他们各自的殖民地。等到十九世纪初期,通过东印度公司,英国大量在中国南部徵募贱价劳工到西印度的特立尼达及东南亚各岛屿与欧洲,其中包括囚禁战败的拿破仑一世的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被囚禁岛上时,曾宴请路过的英国海军军官巴塞尔•贺尔舰长。饭后席谈间,拿破仑指着窗外花园中工作的中国花匠,对他的上宾说:“你看,这些中国人十分良善,他们有才能、智慧与自尊心,决不会长期像这样忍受英国人或任何其他民族的奴役的。”

在这以前,当时在全盛时代主宰着整个欧洲的时候,拿破仑也曾对中国下过这样的定语:“这是一只睡着了的狮子,不要吵醒它。”

远在十八世纪末期,在作为巴黎的发祥地塞纳河中心的圣•路易岛上,已经有中国人开设的澡堂营业。

一百年后的十九世纪,许多富户人家还把一整间的房间都用中国家具、器皿、壁饰来布置。就连2002年以百年忌辰而举行的“雨果年”的大文豪雨果本人的家里,也存着一间全部都是中国家具陈设的房间。雨果本人除了是作家以外,还是画家,所以许多中国式家具都是他自己设计制造的。就是目前作为博物馆的“雨果之家”里,那一整间“中国房间”的陈设还是照原样保留着。

如果美国和加拿大在上一个世纪中期开始大量募集勤苦耐劳的中国劳动力,充当“苦力”来开发他们地广人稀的土地,则英、法等欧洲国家也大量从香港、澳门收募贱价的中国劳工,充当“猪仔”,为他们开发抢到的殖民地。正因为这样,法国拿破仑三世于1858年颁发过华人移民条例,这是对于雇用中国劳动力转运到印度洋西岸马达加斯加、加勒比海法属各岛屿乃至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等地从事庄园种植的规定。

华工与法国姑娘结婚的证书

至于华人集体受雇来到法国工作的,最早的一批是1913年(编者按:距今整整100年)来自江、浙一带对养蚕、缫丝有经验的工人49名。那时英国刚刚发明人造丝的织造技术,法国人即要引进这种新创技术。他们认为长江流域一带的纺织工人有数千年的处理蚕丝织造的传统,所以就在上海招募了一批专业工人到英吉利海峡岸边城市第厄普开设的人造丝织造厂工作。

作为不远万里而来的留学生,1900年代仅有十多名;等到1913年,留学生人数增加到一百数十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年富力强的适龄壮丁都开上了前线,法国克里蒙梭政府向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商酌,由段祺瑞当局于1917年对德宣战,加入盟国阵线,于是派出“参战华工”十万人来法。一部分分配到工厂或农庄去代替法国青壮年留下的工作,另一部分却以部队的身份上前线负担直接或间接的作战任务。当时“参战华工”受派负担前线任务地区是诺尔省、加莱海峡省和索姆省。

“参战华工”真正参加前线战斗的数字虽然无法正确知晓,但是,1919年战后复员点名时,却实实在在缺少了二万七千人,这样27%的损失却也是十分可观的。

在兵工厂劳动的华工

关于“参战华工”在前线参战真情实况的详细记载,是无法获得的。但是,比较可靠的传闻,值得提起的有这样的事实:

一部分华工参战的方式是到前线挖掘战壕和运输弹药,在运输大炮弹时,法国军官最欣赏的是华工每人用扁担一挑就4枚大炮弹,而法国士兵却需要两人才能抬一枚相同体积的大炮弹。此外,有一名曾经在中国军队里当过炮兵队长的湖南籍军官,他对于大炮的瞄准很有经验,几乎是百发百中的能手,所以每次炮战都由上级指挥官指定他负责炮手的任务。德国战败,战争结束后,绝大多数的“参战华工”都分批陆续遣送回国。但也有一小部分留下来,娶妻育子,成家立业。

就在战后的1920年、1921年期间,2千多名中国青年渡海来到法国从事新知识的学习。因为他们不是富家子弟的私费留学,也不是国家选送的官费生,他们必需以自食其力来维持生活与学习,所以他们就是半工半读生,他们的官方称谓就是“勤工俭学”学生。

为什么在当时会有2千多名“勤工俭学”学生选择来法谋求深造呢?有人解释说是大家敬仰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和狄德罗《百科全书》的编撰出版,有利于中国知识青年的观摩与学习,与此同时,中国青年正处于1919年因要求取消“二十一条”和收回山东被日本夺去的权利而发动的“五四运动”之后,他们的求知心切,他们还想趁此时机,设法了解十月革命对各国社会的影响。

这群“勤工俭学”也和“参战华工”一样,大部份都离法回国。但是,也是有小一部分羁留下来,做长期居留,发展业务。

说来也奇怪,这群“勤工俭学”青年学生在回国之后,有许多参加了革命的行伍。在过去半个世纪期间,中国革命运动中,来自“勤工俭学”的前辈的努力的,占着相当的比率。

早期移民背景

1926年至193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来自浙江青田的一批商人前往法国。他们带着青田石雕等手工艺品,途经印度支那、新加坡、缅甸、印度、埃及等地,最终抵达法国马赛。部分人直接从上海乘船而来,另一部分则分段经商逐步前进,最终在巴黎定居。由于靠近巴黎的里昂火车站,附近逐渐形成华人聚居地。

华商的经营模式

最初,浙江商人销售家乡带来的工艺品,随后增加了领带、背带等轻便货物。二战期间,东方货品短缺,原由犹太人掌控的皮货工业停顿,他们迅速填补了空缺,开始制造皮包、皮带等产品。

二战后,大量华人涌入法国,包括留学生和从事家具制造、中国餐饮的移民。中国式家具和菜肴因其独特性逐渐在法国流行开来,尤其受到注重健康饮食的法国人的喜爱。

华侨的发展与定居

1975年美国从印支撤军后,大量来自越南、柬埔寨等地的华人难民涌入法国。他们大多被安置在巴黎十三区的“低租金住房”内,很快形成了新的社区,带动了十三区的经济发展。如今,十三区成为巴黎“唐人街”的代名词。

潮州华人的崛起

尽管印支华人以广东、福建人为主,潮州人以其刻苦耐劳、善于经商的特质迅速崭露头角。许多潮州人在巴黎经营杂货店,甚至在周日也全力以赴工作。

华侨社团与教育

法国华侨通过“华侨俱乐部”“法国华裔互助会”等社团,维护利益、联络感情,并创办语言学习班,免费教授法语和华语,促进文化传承和社会融入。这些组织为早期移民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