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丁氏回族祠堂

来自华人百科

福建晋江丁氏回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坐落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据《泉州府志》记载,对陈埭开发功劳最大的当属元代以来的回族丁氏族人了。据传其来自遥远年代的阿拉伯穆斯林后裔,先世赛典赤·瞻思丁在元朝为官,到元朝晚期,其后裔从苏州迁至泉州,从此开始丁氏在泉州的历史。在元末明初,丁氏后裔又迁徙到陈埭,从此繁衍生息。世代与汉人杂居通婚,迄今已有1.7万人,号称陈埭万人丁,主要聚居在陈埭的7个回族行政村,还有散居在外地的回民1.3万人,侨、港、澳、台同胞1万多人。他们逐渐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和当地汉人一样编族谱,建宗祠,沿用闽南人的习俗,接受汉文化,演变成泉州地区独具一格的回族之一支。修建在岸兜村的丁氏宗祠,一如闽南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坐北朝南,处于一派平川之间。该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是丁氏四世祖丁善遵父命营建的。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毁于兵乱,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建,并加以扩大,清代进行过四次大修,1984年又全面整修。祠堂规模很大,有门楼、厅堂和左右厢房组成,建筑形式非常特别,回族特色鲜明。平面呈十分规整的“回”字形。正厅设在正中,建在一座高约2尺的平台上。围绕正厅,四周全部建造廊庑,前后左右相连接,无一处间断,却在后堂的东北部削去一角,形似汉字楷书之右折笔法,以示意后裔不可忘本。中间的正厅即“回”字中的“口”,四周廊庑即“回”字的外“口”,祠堂外口,宽21米,深36米,占地面积756平方米。祠堂大门建造形式采用闽南的“三开间两护厝”的形式。正中为三开间,大门放在正中,在同一水平线上设左右两个边门。泉州建筑师称之为“三千门”,泉州所建的古祠堂普遍采用这一规格。抬梁柱歇山顶为砖石木结构,拱斗、吊筒都是精心雕刻,装饰有花卉禽兽等艺术形象,粉金油漆,辉煌壮观。其中的莲花浮雕和纹饰均与泉州清净寺相同。两护厝不设大门,偏中侧设一四方形石花窗。屋顶翘脊铺瓦盖筒。泉州人自称为“皇宫式”。建筑师实际是将伊斯兰教教堂与泉州古代祠堂建筑形式融合一体,成为独一无二的宗祠,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祠堂前有一宽阔的石埕,埕外有一方形水池。东侧竖有明代史学家何乔远撰写的记载丁氏族史的碑记。目前丁氏祠堂业开辟为“陈埭回族史陈列馆”,并已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作为古代泉州海外交通及阿拉伯人入籍中华的重要史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