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锡候

来自华人百科

朱锡侯(1914年3月2日-2000年1月27日),笔名朱颜,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是中国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

教育背景与留学经历

朱锡侯早年就读于吉林省立模范小学,1927年进入毓文中学读初中,曾担任学生自治会会长。随后,他前往北平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附属高中完成高中学业。1937年,朱锡侯毕业于中法大学哲学系,同年赴法国留学,在里昂中法大学注册。他先后在里昂大学文学院主攻美学和情绪心理学,师从艾蒂安·苏里奥教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理学院专攻神经生理学,师从亨利·卡多教授,并于1942年底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43年,他进入巴黎大学心理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师从亨利·皮埃龙教授。

学术贡献

朱锡侯是海兔神经细胞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发现了海兔神经细胞的节律性放电现象。他的博士论文《海兔神经细胞的生理学研究成果》以及与安热莉克·阿瓦尼塔基共同发表的论文《海兔神经细胞的个体相对性生长律》均是该领域的经典文献。这些研究为后来的科学家,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里克·坎德尔,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回国任教与坎坷经历

1945年,朱锡侯回国,应熊庆来校长邀请,出任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生理科主任教授兼实验室主任,兼任文法学院心理学、美学教授。1956年,他出任昆明医学院生理教研组主任教授。然而,在反右运动及文化大革命期间,朱锡侯受到迫害。文革结束后,他得到平反,并于1980年调入杭州大学,任心理学系教授,讲授生理心理学课程,直至1987年退休。

晚年生活与著作

晚年时期,朱锡侯在夫人范小梵的协助下,翻译了都德的散文名著《磨坊文札》,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以《都德散文选》为名出版。此外,他还在《美术译丛》发表译作《论波蒂切利及蒙娜丽莎》,并将饮食美学与生理心理学相结合。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其女儿朱新地整理的《昨夜星辰昨夜风:八十自述》一书,收录了朱锡侯在1990年代口述的个人历史。

家庭成员

朱锡侯的妻子范小梵与卓琳、张瑞芳是北平第一女子中学的高中同学。他们的长女朱新地,次女朱新天曾任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朱锡侯的一生充满了对科学的热忱和对祖国的奉献,尽管经历了诸多坎坷,但他在生理心理学领域的贡献仍然深远影响着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