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华人商城经济研究

来自华人百科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国内经济高速增长,欧洲华人社会从人员结构到经济实力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在欧洲各主要国家如异军突起的大型华人商城(又有“华人批发市场”、“中国商城”、“亚洲商城”等不同冠名),已经取代了原先分散在欧洲各地的中餐馆、制衣厂、皮包店及零星商铺,并且因其具有的规模性、标志性及影响性,成为欧洲华人社会引人注目的新经济主体。

    新兴的华人商城与传统的“唐人街”不同。传统唐人街系在某一异国城市内华人相对集中的生活区,而当今的华人商城则是聚集了众多华人商家,以中国产品为主要商品来源,以大型批发为主要经营模式。因此,当今华人商城是欧洲华侨华人创业就业的重要平台,是中国商品国际营销网络的重要结点,是华侨华人与当地民众交往的直接场所,是相关国家从政界、商界、媒体到普通民众都密切关注的对象。无论商城的从业者主观意愿如何,在一定意义上,诸多华人商城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形象”在海外的集中展示。有鉴于此,对于当今仍处于发展之中的华人商城经济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是一个经济课题,而且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课题研究根据计划,在大量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先后三次深入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罗马尼亚等欧洲华人商城最为集中、影响最大的国家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华商座谈,进入华人企业、公司、商铺考察。同时,本课题组成员还利用在欧洲访问期间拜访相关政府机构负责人,与欧洲国家学者进行坦诚交流,丰富了课题研究的资讯来源,深化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在充分搜集、整理相关资讯的基础上,本课题对欧洲华人商城经济的概况进行了初步梳理,分析欧洲华人商城经济的主要类别和存在问题,预测其发展趋势,并就如何通过海外华人商城经济这一特殊渠道有效增强我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

    欧洲华人商城发展历程

    欧洲华侨华人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以新移民为主体。统计数据显示,全欧华侨华人总数在上世纪50年代时仅为1万余人,60年代增加到5万余人,70年代后,由于以法国为主的欧洲国家接纳了大批以华裔为主体的印度支那难民,全欧华侨华人总数猛增到50万以上。之后,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根据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2008年的年度报告,全欧华侨华人总数已经达到250万。目前,华侨华人几乎遍布欧洲的各个角落,他们组建了800多个华人社团,开办了300多所中文学校,出版发行了100多份中文报刊。可以说,以中国大陆新移民为主体的欧洲华侨华人及其活跃的经济活动,已经引起欧洲各国各界的瞩目。

欧洲主要国家华侨华人人口统计(1935-2008)

1935195519651975198519952008

英国8000300045000120000230000250000600000

法国170002000600090000210000200000500000

荷兰8000200023533000060000120000160000

德国18005001200800030000100000150000

比利时500995652000114002000040000

意大利274330700‍1000500060000300000

西班牙2731323362000500021000168000

奥地利30100060001200040000

葡萄牙12001201763006800470030000

丹麦90090010003753650018000

卢森堡110202001001500

瑞士1483012015006000750010000

希腊2161013030012000

爱尔兰1000060000

瑞典共有    人100090001200030000

挪威500100020007450

芬兰10002000

波兰13915002000

捷克250100004000

匈牙利2000016000

俄罗斯

(独联体)200000300000

罗马尼亚10000

阿尔巴尼亚2000

保加利亚3000

斯洛伐克5000

克罗地亚800

黑山200

塞尔维亚10000

乌克兰30000

马耳他1000

斯洛文尼亚800

马其顿50

立陶宛350

拉托维亚200

爱沙尼亚120

总计38484114915647625833058428310586002514470

资料来源:1935-1995年统计数详见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2008年数据由欧华联会秘书处提供。

    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西欧华人经济一直以中餐馆、制衣厂、皮包店、零售业及唐人街的服务性行业为主,除法国陈氏公司等个别华人企业能够跻身当地大企业集团圈,华人经济总量十分有限,基本是在当地经济夹缝中求生存。在东欧国家,华侨华人数量微不足道,更没有什么独立的经济活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特别是柏林墙倒塌,前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后呈现的特殊机会,吸引了大批中国新移民进入东欧地区。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当中蕴含的丰富能量迸发出巨大创造力,中国自身经济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此势推动了欧洲华人经济的急剧转型,进出口商贸批发迅速兴起,中欧跨国商贸潮流自东欧、南欧向西北欧涌动,他们凭借源自中国的巨大经济涌潮,建立起一座座仓储、批发、零售兼营的综合性大规模商场。在这些大型商城中,经营者大部分为中国新移民,商品大部分为中国制造。进入21世纪后,以进出口批发商贸为主、部分延伸到零售终端的华人商城经济,在欧洲主要国家已经成为当地华人经济的主体。

    自上世纪90年代发端迄今,欧洲华人商城经济大致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是华人商城经济起始阶段的雏形期。其时,从在中俄之间长途贩运的“倒爷”、背包拖车的“练摊”,到南欧走街串巷的“提篮小卖”,大量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将中国廉价商品大量带入欧洲市场。以中国本土民营企业为主推出的“中国制造”,因款式新颖、价格低廉而受到欧洲人的普遍欢迎。在最早涉足商贸领域的商贩中,一批“成功者”迅速转入开店入市经营。由于商贸经营“规模效应”的潜在驱动,在欧洲一些中心城市,数年间即形成由大小华商集中经营的街区,或圈地为界的市场。上世纪90年代较著名的华商市场包括: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四虎市场,意大利罗马维多利奥广场(Plazza Vittorio)周边街区,葡萄牙里斯本的莫拉里商业中心(Cent. Comercial Mouraria),巴黎第11区的中国服装区,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等。这些市场的共同特点是:急就型,密度高,客流量大,厚利且多销,呈现资本原始积累的高速性。用亲身经历过那一阶段神奇致富的一位意大利华商自己的话说:“当时的市场凡是开店就没有不挣钱的”,“最高的一家贸易公司一年销售450个货柜的服装,一天销售10个货柜的服装为常事”。许多当今拥有一定资本的华商即是在那一时期成功地获得了“第一桶金”。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8年之前,欧洲华人商城经济转入第二阶段,即进入遍地开花的高速成长期。虽然1998年金融风暴对欧洲华商经济有所冲击,但是,由于中国自身经济发展挺住冲击且逆潮流而上,使依托中国经济的欧洲华商汲取了重要的原动力。正如《欧洲时报》所述:“从欧洲北部的英国、瑞典到最南端的西班牙、意大利,整个欧洲都掀起了一股兴办中国商城的热潮。在法国,位于巴黎北郊欧拜赫维里耶市(AUBERVILLIERS)的大型批发商业中心—巴黎中国商城(CIFA)去年开业后,今年又投入第二期,占地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商家近300家,是目前全法最大、设施和管理最完备的华商批发中心。在德国,从东部的莱比锡到西部的杜塞尔多夫,从北部的汉堡到南部的慕尼黑,共有中国商城20多家,特别是柏林、法兰克福等城市,还出现多家中国商城并存的局面。在意大利,欧洲纺织品集散地的普拉托欧洲商城将于8月1日正式开业,商城一期工程汇集了100多家华人服装、鞋类、小商品和首饰批发店,占地近3万平方米,是意大利首家华人拥有物业产权的商城。位于瑞典战略要地卡尔玛市的瑞典中国商贸城也于今年2月奠基,瑞典副首相兼工商大臣奥洛夫松应邀出席奠基典礼。而意大利罗马‘马可·波罗商业贸易中心’,商贸区达15万平方米,是目前已知欧洲商用面积最大的中国商城,他们把新闻发布会开在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成为中国商贸城欧洲代表作之一。”

    与此同时,华侨华人对于经历了转型阵痛的东欧经济复苏也贡献良多。在俄罗斯,中国新移民是阿斯泰、艾米拉、卢尔尼基、狄娜莫、切尔基诺夫斯基、塞瓦斯托波尔等数十个大市场的经营主力,成为促进中俄民间贸易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70号商城批发市场购销两旺,小到针头线脑,大到装潢材料,物品丰富,价格便宜。而位于捷克-波兰边境捷克境内的奥斯特拉发(Ostrava,简称“奥斯”)批发大市场,罗马尼亚的尼罗服装百货批发市场,乌克兰的敖德萨七公里市场,也都在当地声名远播,买卖兴隆。欧洲华人商城经济在2007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已有数年历史的“老”商城在拓展,而更多的“新”商城则在火速规划筹建中。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欧洲经济全面衰退,欧洲华人商城经济随之出现明显转折,进入了调整、转型、逆境中寻求发展路径的第三个阶段。一方面,随着商城的总体规模及外在的整洁美观度,华商经营的规范度,及中国商品的时尚度不断提升,既使当地国广大民众能够以较低的消费而获得较高的生活品质,从中受益,也一步步地自下而上完善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国家的海外形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华人商城的高度集中性与影响度,一旦出现任何问题,也很容易成为当地国主流媒体疯狂炒作的对象,其负面影响可能被成倍放大,甚至可能成为商城所在国与中国关系之间一个烫手的山芋。

    欧洲华人商城主要类型

    目前欧洲最著名的华人商城位于如下地区:巴黎北郊的欧拜赫维里耶和巴黎市内11区,罗马市内维多利奥广场周边地区和罗马机场附近的仓库区,马德里近郊富恩布拉达,布达佩斯温州商城、唐人街市场和欧洲广场,布加勒斯特红龙市场,莫斯科柳布里诺和刚刚落成、仍在进一步完善中的格林伍德、莫斯科-义乌国际商贸中心等。

    西欧与东欧的大环境有所不同,华人商城在东、西欧发展的经历也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可以将欧洲华人商城的构建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

一是露天大市场的形式,即由华人商贩集中在某一地区集中经营而形成事实上的华商大市场。此类大市场主要存在于东欧地区,且以俄罗斯最为典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莫斯科就从市内主要地铁口到国家三个最著名的综合体育场馆(卢日尼基体育馆、狄娜莫体育馆、国家体育大学校园),大大小小近百个露天自由市场形成了销售中低档货品的庞大商业网络,人气旺,门槛低,经营方式简单。在2008年9月之前,莫斯科最著名的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当地华人习惯称之为“一只蚂蚁”大市场)已经拓展为占地上百英亩的莫斯科最大市场,虽然条件简陋,许多所谓“商铺”只是排列、累积在一起的大集装箱,但整个市场的日成交额高达五千万美元,有数万中国人在此处经营。又如,在叶卡捷琳堡市,有一个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中国大市场”,中国服装在叶卡捷琳堡占有95%的市场。这里的6000多家商户中有90%以上是华人。商铺多以铁皮搭建,每间面积约100-200平方米,出售的货物几乎清一色的是“中国制造”。

    第二类欧洲华人商城系以某一街区为主形成华商集中经营模式。虽然如法国巴黎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形成了以印支华裔为主的巴黎13区唐人街,但那里基本还是传统的唐人街模式,即主要是华人集中的生活区,当地华人经营的主要是中餐馆、食品超市、美容美发、旅游娱乐、飞机车船票代理等主要面向华人社区的服务性行业。此类唐人街存在于如英国的伦敦和曼彻斯特、荷兰的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西班牙的马德里等地。但本研究所关注的欧洲华人商城则不同。华人商城虽然也集中于某一街区,但其以大规模批发贸易为主,商品高度同质,如服装类、鞋类、箱包类、首饰类等相对集中,其所面对的是批量定购的次级商家。因此,华人商城的总体特点以仓储式进口商品批发集散为突出特征,大多形成服装、电器、玩具等各具特色的专项商品经营区,而且人流量、车流量、货物吞吐量、资金流动量都远远超越传统唐人街,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如西班牙马德里拉瓦别斯区的华人贸易批发区在2008年高峰期曾集中了300多家批发店和3000多间小商品店。又如巴黎第11区的华人服装批发街区,在长不过200米的博班街,原先有50家各类商店,如今40多家都转手为华人服装店。意大利罗马维多利奥广场周边街区,由当地华侨华人开设的商店几乎租下了周边五六条大街的所有沿街铺面,总数超过500家。

    欧洲华人商城的第三种类型是在大城市的近郊地区改造旧有楼宇,或再建新楼,将其分割成大小不等、前商铺后仓库的模式出租给批发商。以法国巴黎北郊的欧拜赫维里耶市(AUBERVILLIERS)为例,上世纪90年代之前,那里还是法国一个发展停滞、破旧萧条的老工业区,如今则已发展成为聚集了近千家华人批发商的大型商城,是全法最大的批发商集中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红龙市场、莫斯科刚刚开业并且仍在进一步扩建中的格林伍德国际商贸中心、莫斯科-义乌国际商贸中心等,也都是建设现代化华人商城的大项目。

    欧洲华人商城投资主体

    作为欧洲土地上前所未有的以外来移民商户为主经营的大型商贸模式,华人商城既是欧洲华人经济的支柱、中欧贸易的重要集散中心,也是中国商品全球营销网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制造”突破欧盟贸易壁垒的重要通道。就总体而言,欧洲华人商城的投资主体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即:当地国商家、欧洲华商、当地国其他移民族群商家、中国民营企业家、中国国企。他们彼此之间有合作也有冲突。近两三年来出现的一个动向是一些拥有一定实力的华商及中国国内企业,看好商城性的房地产投资,着手大规划、大投资,并寄望于大发展。

    以法国最大华人商城欧拜赫维里耶为例。该地欧拜赫维里耶隶属于巴黎大区北郊93省,20世纪70年代末,原来在欧拜赫维里耶的一些工厂先后搬迁,精明的犹太人看准时机,进入该区,将一些废弃的大厂房改建为仓库,做起了批发生意。进入90年代后,巴黎华商看中这一地区已经具有的一定批发商贸基础,开始进入这一地区开设批发商店,并且发展迅速。随着该地的华人批发商家成倍翻番,从中获益最大的无疑是拥有房地产而坐收租金的犹太人大老板。该商城的二老板则是华商,即若干华商从犹太人手中成批租下店铺后,再转租给其他华商。

    进入21世纪后,华人批发商在欧拜赫维里耶市的迅猛发展,引起法国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商的密切关注。2006年10月,法国房地产商SCI公司投入巨资,在欧拜赫维里耶专门为华商们“量身定作”的大型的商业中心“巴黎中国商城(CIFA)”正式开业。巴黎中国商城一期项目营业面积1.5万平方米,建造商铺95家,每家商铺面积在110至400平方米之间。其时正逢欧拜赫维里耶华商批发生意向好阶段,商城开业之前,所有店铺就已销售一空。一年后,巴黎中国商城二期又投入使用,总面积将扩大到约4万平方米。商城还设有近30个安全摄像头和6名保安,为买卖双方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2012年,在欧债危机及世界经济危机阴影的笼罩下,却有八位华商联手投资近1亿欧元,在欧拜赫维里耶投资新的商城。是年3月21日,由法国恒通集团经营的“巴黎时尚中心(FASHION CENTER)”3月21日在欧拜赫维利耶市千禧年公园边工地上隆重开工奠基。该商城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建成后将容纳近300家批发商入住,将提供280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每年的营业额将达4.5亿欧元。据该项目投资集团总裁介绍,该商城建成后将成为巴黎独特、现代、时尚的重要贸易批发商城。其设计和管理都实行现代化,将为批发商和顾客提供更加便捷、安全和全方位的服务。

    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从欧罗巴、尼罗到红龙市场,都是房地产掌控在当地人手中、华商只能租赁或购买经营的大型华人商城。根据当地华人社团领导人的介绍,华商聚集的尼罗和红龙市场的同一老板尼罗集团为了攫取高额利润而不断变换出租手法,甚至强行铲平旧市场而逼迫华商另购新市场。有鉴于此,2011年,罗马尼亚华商集资组建唐人街集团,与土耳其一家拥有布加勒斯特地产的公司合作开发,投资1亿欧元,计划建设总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拥有约2000个商铺和仓库的华商自己主管的唐人街市场。这是罗马尼亚华商力图打破华商市场被当地国房地产商掌控局面的一次尝试。遗憾的是,由于唐人街项目投资之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经显现,并且不断深化,整个大环境不利于华商经济发展,再加上华人集团自身的一些内在问题,该项目在热热闹闹的开业仪式之后,立刻变得冷冷清清,整洁而琳琅满目的商铺无人问津,入驻商家在开业不到一个月后即纷纷关门,其中教训十分深刻。

    莫斯科的格林伍德国际贸易中心的投资主体是中国诚通集团,系目前中国在境外最大的商贸类投资项目。该中心选址莫斯科北部,占地约20公顷,已经于2011年9月16日开业。根据格林伍德国际贸易中心的介绍材料,该中心的建设宗旨,是打造依托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中俄经贸合作公共服务平台、两国贸易高速通道、华商转型升级窗口、中国优秀制造商基地、中国品牌商品营销中心和高端集散地。

    同在莫斯科,还有一个与格林伍德相似的投资项目,即莫斯科-义乌国际商贸中心,该中心由浙江世丰投资公司与莫斯科市政府、俄罗斯塔希尔(TASHIR)集团共同投资5亿美元建设,其中莫斯科市政府占股40%,属于莫斯科市政府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该中心位于紧靠莫斯科大环线公路(MKAD)82公里处主干线的莫斯科市德米得罗夫斯基大街163a号,毗邻里欧(RIO)购物中心、麦德龙超市和欧尚超市,总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可设置1900个商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设1500个摊位,将全部经营销售中国日用品。

    值得注意的是,格林伍德和莫斯科-义乌国际商贸中心都是策划于危机爆发之前,投资于危机初起阶段,落成于危机深化之时。当原有市场出现萎缩之时,突然增加的数百乃至可能达到上千新商铺,还有数十个高级展厅的落成,实在生不逢时,目前两个中心的空置率都很高。而且,两个中心从设计理念到经营模式的相似度都很高,彼此之间的竞争显而易见。如何度过危机,实现良性运作,无疑是这两个中心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必须破解的大难题。

    欧洲华人商城经济特点

    就总体而言,目前欧洲华人商城的共同特点是:小铺位、大仓储、低起点、大集群。众多华人商家聚集一起,货流大,人气旺,易于形成突出的广告效应。商城又似庞大的信息平台,可以降低单一商家的信息搜索成本,亦有利于与相关制造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做大做强。

    西欧是高福利、高税收的国家。本地高端名牌产品市场稳定,而中低档商品市场则相对欠缺。华人商城经济依托中国本土价廉物美的大宗进口商品,往往在不同程度上采用非正规经营方式,包括:从中国凭借私人关系先拿货后付款;“灰色清关”;经营者本人超时超量工作自我剥削、以低薪、避税等非正规方式雇佣劳动力降低经营成本;华商从当地著名品牌公司承包产品,进行贴牌生产,等等。华人商城经济通过一些非正规的途径实现最大程度地压低商品价格,凸显较强竞争力,从而能够在已经成熟的欧洲市场中挤占一席之地。

    从积极层面观之,华人商城中低档商品与当地原有高端商场形成有效互补,大型仓储批发的对象不少是其他移民族群的小商贩,当地中低收入阶层可以直接或间接受惠。但是,另一方面,所谓商城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地摊模式,多数批发零售商家的经营方式仍然是一种放大了的“家庭作坊”,是一种以经营者家庭为基本单位,经由非正规经济路径,急功近利的经营模式。

    由于非正规经济是利用刻板正规经济的漏洞,那些“投机取巧”的做法往往经不起严格审查,一旦遭遇经济风波,打击非正规经济以强化法制税收监控,即可能成为当地政府的必然行动。自2008金融危机以来欧洲经济一直萎靡不振,经济利益博弈与移民族群矛盾在相互交织中升温,欧洲华人商城于是成为舆论关注、炒作的焦点,进而遭致警务、税务的重点打击,也是大小冲突的爆发地。


来源:2013年NO.6 研究与探讨 作者: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