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难到巴黎的潮汕兄弟,成了法国华人首富

来自华人百科

提起巴黎第十三区,这里不仅是法国最大的华人聚居地,也是许多来巴黎留学、工作或定居的中国人首选的家园。十三区以丰富的中餐和亚洲超市闻名,各种包子、饺子、油饼、烧麦以及亚洲调味品一应俱全,对中国胃极其友好。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对潮汕华人兄弟的努力:陈克威陈克光。他们创办的法国陈氏兄弟公司,如今已成为法国乃至西欧最大的华商企业。

多年来,陈氏兄弟将来自中国及东南亚的食品、百货源源不断地输往法国,不仅满足了华人的生活需求,还极大地促进了亚洲文化在欧洲的传播。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陈克威当年是以“难民”的身份来到法国的。


工厂老板一夜成难民

陈克威陈克光祖籍广东潮州,出生于老挝一个大家庭。他们的父亲陈仲卿早年南下老挝谋生,靠经营一家小杂货店,养活了11个孩子。作为长子的陈克威,17岁便辍学帮父亲分担家计,开设了一家杂货铺,随后利用当地森林资源创办了一家木材厂。几年后,木材厂雇员达到350人,生意蒸蒸日上。

然而,1975年老挝政权更迭,新政权严厉打压华人,没收资产,关闭华人工厂。陈家所有的事业几乎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全家被迫流亡,各奔东西。陈克威和陈克光选择前往法国,投奔在法国留学的四弟陈克光,开始了一段重建家业的艰辛旅程。


两兄弟携手创业

1976年,陈克威陈克光在巴黎第二区租下一间仅30平米的小店,开始经营从泰国进口的亚洲食品。起初,他们没有经验,只能边学边做,甚至因煤气问题不得不放弃开餐馆的计划。但兄弟二人靠着顽强的拼劲,一步步拓展市场,打通供应渠道。

东南亚难民潮涌入巴黎第十三区后,当地对亚洲食品的需求激增。敏锐的陈氏兄弟迅速调整策略,大量从中国、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地进口食品和百货,批发给当地零售商。1978年,他们租下了一座废弃的火车货运站,改造成占地3000平米的陈氏百货商场,实现了“批发+零售”模式的跨越。

到2000年,法国陈氏兄弟公司已经在巴黎拥有8家大型商场,年营收突破10亿法郎(约合人民币81.4亿元),成为法国500强企业之一,堪称西欧最大的华人企业。


法国陈氏兄弟的商业秘诀

  1. 小单模式 初期采用小批量进货模式,逐步摸清法国市场需求,降低库存风险。
  2. 精准定位 服务于特定消费群体,专注亚裔移民市场,与家乐福等大型超市错位竞争。
  3. 薄利多销 坚持优质低价策略,吸引了大量忠实客户,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4. 科学管理 80年代投入巨资引进IBM电脑管理系统,极大提高了效率,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情系桑梓,回馈祖国

虽然事业根植法国,但陈氏兄弟始终心系祖籍国。他们积极支持中国的申奥活动,为中国加入WTO发声,还在北京设立国际办事处,开展多元化投资。他们促成了法国达能集团与中国合资生产的“豪门啤酒”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中法文化交流领域贡献良多。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从一间小商铺到世界级商业帝国,陈氏兄弟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机遇,更是韧性与智慧的体现。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海外华人,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兄弟和、家道昌”,这或许正是陈氏兄弟事业成功的秘诀。